跌倒!高龄髋关节二次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之路
来源 : 本网 发布时间 :2024-10-28
10年前,陈奶奶进行了首次髋关节置换术。
跌倒!摔伤!今年7月,76岁的陈奶奶在家中不慎跌倒摔伤,导致原本右侧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再次骨折。
随后,陈奶奶行第二次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不是结束,康复才是开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人工髋关节手术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数量逐年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工髋关节二次术(翻修术)的绝对数量及比重也不断增加。
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有骨科手术“天花板”之称,难度高,容易出现并发症。据上海医大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傅照华介绍,术后,需要注意三方面:
一是预防感染;
二是需要关注关节的稳定性;
三是要接受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7月22日,大暑当天,医大康复医学科顾恒元治疗师第一次见到陈奶奶。“老太太面容和蔼可亲,但检查肢体时不容乐观,右髋直抬腿不能抬高,小幅度伸膝外展也存在疼痛;大腿后外侧足有30公分的术伤口,大腿根部到膝盖肢体肿胀,周围肌肉紧绷,轻按有酸痛;特别是右膝因跌倒出现明显淤斑,被动屈曲,疼痛无法忍受。”
髋关节二次置换术后的康复是一个系统且持续的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和特定的活动。通过综合系统评估,医大康复医学科医疗团队为陈奶奶制定了个性化的整体康复治疗方案。
陈奶奶康复历程三阶段
Ø 专业护理,温暖起航
首先打开右膝关节活动度,防止制动带来的关节内粘连,也要保证术后髋部的关节活动度;然后激活髋部、膝部及踝部周围的肌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同时,防止肌肉萎缩。
经过第一阶段康复治疗,陈奶奶大腿的肿胀明显消除,右膝关节活动度可达到90°以上,以前右脚一动不动的现象消失了,可以主动进行屈伸膝关节,直腿抬高60°,也可以做臀桥等负荷性更大的动作。
Ø 物理治疗,多学科合作
随着年龄增长,陈奶奶做过髋置换的左腿也存在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双重下降。这个时候需要双下肢的好好的肌力训练和牵伸,同时为三个月后的下床行走做准备。
医大康复医学科、骨科等多学科合作,不断完善康复治疗计划,实施科学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指导,并巧妙运用针灸、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等治疗手段。
Ø 恢复正常步态姿势
在医生的指导下,陈奶奶开始了站立和行走的练习。
10月20日,3个月来老太太第一次下床,显得非常开心,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屋内走一个来回,明显发现有点力不从心和气喘,是因为长期卧床导致的心肺功能的下降。
随着康复进程的继续,从屋内走一个来回,再到护士台,最后来回一个走廊。
10月24日,陈奶奶第一次脱掉助行器,独立行走。
在康复师们的耐心指导下,陈奶奶的髋关节越来越灵活,她的步伐也越来越稳健。
陈奶奶和医大康复科医疗团队紧密合作,通过肌力训练、站立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软组织牵伸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逐步增加活动量和复杂性,恢复正常步态姿势,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恢复,陈奶奶的伤口愈合良好,可以下地行走,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以出院了。喜洋洋的面容就是对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肯定。